地域文化孕育下的南京历史建筑(中)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明都
明初都城的格局,奠定了明清南京城的基本形态。它在南唐都城的基础上,向东扩大而成,并以御道街为皇城的中轴线,如果再加上南唐原有的中轴线——中华路,则形成了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的两条历史轴线。除城市格局外,明都城还遗留下来了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遗产。
明都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以明孝陵、明故宫、明城墙、明清历史街区等为代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明孝陵,较具学术价值的是明故宫遗址,最有特色的是明城墙,最切合人生活的是明清历史街区。
2.1明孝陵[16]
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紫金山)独龙阜下玩珠峰,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马皇后的合葬墓。洪武九年迁移陵址原有的宝公塔,洪武十四年迁建蒋山太平兴国禅寺为灵谷寺[17];同年始建陵墓;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故,九月葬入已建成的玄宫中[18]。洪武十六年,孝陵主体建筑基本建成,前后耗时两年。永乐十一年,园林修缮及其他附属工程结束,并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孝陵工竣。
孝陵依山而建,主要建筑均坐北朝南。自下马坊至方城,纵深达2.62公里,规模宏大。陵园可分神道和陵宫前后两部:神道部分自下马坊起而止于棂星门;陵宫前后则是孝陵的主体陵寝建筑部分。
孝陵陵宫部分自成三进封闭式院落,以享殿前门和内红门为分隔点。而孝陵陵宫部分和神道部分共环以外郭城,以大金门为正南门,门两侧原有东西向延伸的红墙,东到灵谷寺,西接南京城墙,复折向北,包围整个陵区。
孝陵陵园平面前方后圆,南北以一纵轴线贯穿(图2-1-1、图2-1-2),陵园建筑由南而北逐级递进,坟丘建于陵园最北端。在孝陵陵宫中,献殿和坟丘各为一个院落的主体,其中献殿部分完全模拟皇宫正殿格局,地位比坟丘更突出。这种布局形式应是模仿宗庙、宫室,享殿相当于前朝大殿或宗庙大殿(图2-1-3、图2-1-4),明楼宝顶及地下玄宫部分相当于大内正寝及宗庙中的寝殿(图2-1-5~图2-1-10)[19]。
孝陵主体建筑建成于洪武中叶,其时为明朝各项典章制度逐步确立和完善的时期,陵园规制更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拟定,奠定了明朝陵寝制度基础,开辟了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的新时代。
图2-1-1南京明孝陵总平面图
孟凡人:《明代宫廷建筑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10年,第456页图12-2
图2-1-2南京明孝陵外金水桥
图2-1-3南京明孝陵由文武方门
图2-1-4南京明孝陵享殿遗址一角
图2-1-5南京明孝陵享殿遗址望柱柱头2
图2-1-6南京明孝陵内红门
图2-1-7南京明孝陵方城影壁局部
图2-1-8南京明孝陵方城影壁须弥座基局部
图2-1-9南京明孝陵方城明楼遗址
图2-1-10南京明孝陵方城明楼明楼下的拱券须弥座基局部
图2-1-11南京明孝陵方城明楼明楼遗留的墙体
2.2明故宫
南京明代皇宫(“明故宫”),位于今南京市区东部,坐北朝南,平面长方形,占地约16平方公里,周长9公里余。分内、外两重,外曰皇城,内曰宫城(图2-2-1)[20]。
在吴王新宫基础上“稍加增益”而改作的南京大内宫殿,是在吴王新宫基本框架模式下,按明中都宫城模式改建、增筑;又有一定变化[21]。明北京宫城之形制布局就是以明南京宫城为范本的,其规制均肇始于明南京宫城,开一代新制。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宫城仍存旧址,并委派皇族、内臣驻守。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福王朱由菘南京监国,十多天后在此即位,史称南明[22]。
后经清代及太平天国兵火毁坏,现仅遗存午门(图2-2-2),内、外五龙桥(图2-2-3),东华门、西安门、玄津桥及奉天门遗址和西华门遗址等。现辟为午朝门遗址公园,在其周围散落着石柱础(图2-2-4、图2-2-5)、螭首(图2-2-6)、石刻构件、石碑等[23]。
图2-2-1明故宫平面图
图2-2-2南京明故宫遗址午朝门
图2-2-3南京明故宫遗址内金水河
图2-2-4南京明故宫遗址上的石柱础
图2-2-5南京明故宫遗址上的石柱础等
图2-2-6南京明故宫遗址上遗留的石螭首
2.3明城墙
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郭、都城、皇城、宫城四重城垣。其都城为巨砖筑成的大城,城周达33.676公里,城墙依山势(图2-3-1~图2-3-3)、水形而建(图2-3-4),十三座城门(图2-3-5、图2-3-6),雄伟壮阔。遗留至今的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京城市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图2-3-7~图2-3-9)。
城墙作为城市景观的背景,应有意识地留出视线走廊,让这个城市印迹时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促进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图2-3-1太平门附近的明城墙
图2-3-2鬼脸城
图2-3-3阅江楼附近的明城墙
图2-3-4东水关遗址
图2-3-5台城附近的明城墙
图2-3-6汉中门遗址
图2-3-7中山门
图2-3-8中华门
图2-3-9集庆门附近的明城墙
2.4明清街区
明都另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文化景观遗产就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秦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秦淮河沿岸、紧邻的历史街区最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相匹配,文以地盛,地以文名,相得益彰(图2-4-1~图2-4-3)。
保护与发展秦淮风光带,应重视保留南京地域文化中原有的闲适之气,还要重视历史街区的重点保护。在重点地段以旅游业、餐饮服务及娱乐业为主,而保护老城南历史街区是最重要前提(图2-4-4~图2-4-7)。
秦淮河两岸与现代生活空间相结合的地段,如历史建筑遗产早已不存处可部分进行开放空间设计,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绿化,并尽可能保留历史建筑。内秦淮河宽度相当有限,传统的秦淮河的河房以街巷型为主,建筑高度以单层为多,河、房之间的空间尺度关系较为切合。因此,应保持传统街巷的连续性及其空间特色,坚决制止内秦淮河沿岸建筑“长高”,避免河变为“沟”。由于近些年来南京旧城人口密集,用地紧张,许多新住宅区的开发已紧邻秦淮河,破坏了空间尺度关系。
现在,秦淮河两岸作为历史印迹的河房河厅所剩无几,保留下来的也大多破旧不堪,如钓鱼台的一座河房(图2-4-8),清代建筑,硬山顶,临河有一歇山小厅,半边屋角已倾圮。
中华门门东、门西等传统住宅区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历史建筑年久失修;隐身其中的文保单位,如刘芝田故居等需要及时维修。
老城南历史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精华所在,是南京城的“根”。由此,明都南京的景观特色,应贯彻以明城墙和秦淮风光带线状景观为线,历史街区为面的重要原则,结合若干城市文化景观结点,重点加强历史街区保护、明故宫的遗址保存、城墙沿线内外留出一定的开放空间进行历史文化景观整治(如城墙与护城河之间,不得进行商业建设,仅做休闲公园)、各个城门周围环境保护与整治、市民广场的设置等。
目前,明清历史景观最为丰富的南京城南的历史街区,有些已经消失(图2-4-9~图2-4-14),亟待保护。
图2-4-1清《江宁府志》明都城图
图2-4-2南京老城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布图-
周岚、童本勤、苏则民、程茂吉编著:
《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71页
图2-4-3老城南范围
图2-4-4颜料坊、牛市、船板巷,摄于2006年7月27日
图2-4-5颜料坊牛市鸟瞰2006年7月23日
图2-4-6颜料坊、牛市、船板巷(2007年4月13日)
图2-4-7安品街仓巷鸟瞰,摄于2007年1月7日
图2-4-8钓鱼台河房
图2-4-9创立于1895年的云章公所
是南京云锦行会所在地,
在2006年的拆迁中孤立至今。
摄于2006年7月19日
图2-4-10黑簪巷8号,
照片是最后的留影。
摄于2006年7月19日
图2-4-11黑簪巷10号的卷棚顶,
房子已于2006年被拆除。
摄于2006年7月19日
图2-4-12黑簪巷6号大门门额
图2-4-13黑簪巷6号前厅后墙门罩局部
图2-4-14黑簪巷6号前厅四界大梁下蜂头
[16]南京博物院编:《明孝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9页;罗宗真:《明孝陵》,《东南文化》1997年第1期;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0-80页.
[17][明]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卷3《钟山灵谷寺·沿革》,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排名前列辑,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301页.
[18]《明太祖实录》卷139、卷148,[明]官修:《明实录》,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1967年.
[19]胡汉生:《试论明代帝陵制度的传承与演进》,于倬云、朱诚如:《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2辑,2002年,第98-108页.
[20]杨新华、卢海鸣主编:《南京明清建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21]孟凡人:《明代宫廷建筑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105-108页.
[22]杨新华主编:《南京明故宫》,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
[23]杨新华主编:《南京明故宫》,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
作者:马晓
中国建筑史学会学术委员会 委员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古建所 所长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点
击
二
维
码
关
注
采稿:王雨佳、柏倩然
校对:达志翔
本期责编:杨晨雨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