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19岁的下关惠民高架

拼房帝南京 2020-10-21 17:53:0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一) 在南京,不仅有高山,流水与平原。也有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桥”。 国庆小长假过去不到半个月,相对于南京老城中心区的热闹,还有一部分“隐秘的角落”,不,是边边角角也出现了多数人可能没有察觉到的新变化。 近日,笔者去鼓楼滨江办事。途中路过郑和中路(原名惠民大道),竟然意外地发现:那条去年初就喊着“

(一)

在南京,不仅有高山,流水与平原。也有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桥”。

国庆小长假过去不到半个月,相对于南京老城中心区的热闹,还有一部分“隐秘的角落”,不,是边边角角也出现了多数人可能没有察觉到的新变化。

近日,笔者去鼓楼滨江办事。途中路过郑和中路(原名惠民大道),竟然意外地发现:那条去年初就喊着“马上要拆掉”的惠民高架桥,正在不声不响地、把桥墩下的花坛“一段一段地”砸掉了。

虽然心中深知:如果不“摧毁”惠民大道高架,就没法正式开工建宁西路过江隧道主线(江南段地下立交枢纽)改造工程。但,为了南京老城区更好地“拥江发展”,也为了尽快分流长江大桥的压力。这条老下关地区无人不知的、全长1300多米的高架桥,必须到了准备谢幕的历史性时刻了。

说实话,当年炸城西干道高架,我没哭。后来炸幕府路、五塘、晓庄高架,我也没哭。如今真的要拆惠民高架,我却忍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毕竟,它迄今只“活了”短短的19岁啊。

(二)

回首2001年4月,总投资1.85亿的下关区惠民大道三期快速化工程全线开工。在当时被视为南京进一步完善“井字形快速内环”外扩的世纪工程。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亮点,就是全长1300多米、路宽18.5米的惠民高架桥。

虽然,惠民大道高架在今天看来,它的“肩膀”并不是十分宽阔:它与90年代中期密集建设的城西干道几座跨线高架桥(包括虎踞北路,草场门,汉中门,水西门等节点)一样,仅有双向四车道。“远没有几年后建成的应天大街高架那么强壮。”

但,彼时因为承担南京主城“西北角”最重要也是少有的滨江快速路改造任务,所以它仍被列为2001年度南京城建的龙头重大项目。

“惠民大道高架桥通车排名前列天,不少南京人专门打的,或者自驾前往。专门体验一把从三汊河地区一路无红灯,畅通无阻下穿长江大桥南引桥,直达幕府西路的极速快感。还可以从高架上眺望狮子山与阅江楼全景。一时间车水马龙,盛况空前。”一位老下关原住民回忆称。

可是转眼十九年光阴过去,这条早已习惯于偏安一隅,甚至默默“与世无争”的高架桥,在“硬拖”了一年多时间后,还是要跟我们说再见了。

笔者随拍了一些近期杂图,记录下它“生前最后的瞬间”。或者说,是惠民高架生命的最后时刻。

从2001年初步建成,到2019年2月释放“高架桥拟于同年6月拆除”的官宣消息。原本以为只能活到18岁的惠民大道高架,居然因为种种原因,“幸运地”活到了19岁。但,当前种种迹象表明,它似乎很难继续活到20岁了。

如果按照之前的拆除方案,惠民高架桥不会采用爆破拆除方式。而是分为三个阶段,“像切香肠”一样将分段切割、吊装后进行拆除(估算工期75天左右)。桥梁的废墟预计会被几十台挖掘机“肢解”,装上渣土车运走。

而“腾空”出来的,不,是推倒重来的大片净地。将作为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江南连接线(惠民大道综合改造工程)开挖施工的“主场”。未来,江北江南双主城之间的车流路径走向,可以参考以下示意图。

是的,你没看错。用一座仅有1.3公里的四车道高架桥,“换取”鼓楼滨江史上排名前列T字型地下互通立交的诞生。据悉,后者等于把双层立交直接搬到了地下,再与拟建双向六车道的隧道一体化相连。“看上去,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改造提升方案。”

“拖过了初一,拖不过十五。”所以,那座年轻的桥,理论上不应成为建宁西路过江通道较大的“绊脚石”,它终究还是要拆掉的。

正可谓:英年早逝,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让扼腕叹息的事情了吧。

(三)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看,又是南京人最熟悉的“桥改隧”操作。一切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回想起2012年南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力排众议启动的城西干道“二次快速化改造”。那几座陆续倒下、灰飞烟灭的跨线高架桥:草场门高架、清凉门高架、汉中门高架、水西门高架等,集体的“平均寿命”似乎都没超过十五年。

“那些设计使用寿命长达50年的高架桥们,一个个都还在青春期,就这么香消玉殒了”。

当然,有一点不可否认:由于20多年前,南京快速内环西线规划(城西干道)的所谓“失败”与一意孤行,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西大波浪”景观。按当时规划部门的说法,因为紧邻秦淮河与石头城,清凉山等原因,“地形地貌限制较多”,所以无法做到全封闭的高架一路到底。“甚至,连匝道都很难设置。”

于是,只能“一会儿是高架,一会儿是路面”。每天早晚高峰,大量车流上上下下跳起了“波浪舞”,从而形成更为严重的交通拥堵,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长痛不如短痛”、“反正早晚要炸,不如趁早炸”。后来的结果,所有南京人都看到了:那几座倒霉的“短命高架桥”,一个个轰然倒下。然后,被几乎相同位置的各种长短隧道取而代之。

转眼一晃,也有七、八年过去了。似乎也没有多少人再能记得它们,记得它们还曾经来过。“哪怕,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饱受巨大的争议与泪水。”

关键是,一刀切式的“桥改隧”手术后,就真的不堵了吗?还有等到四年后,大量过江车辆涌入惠民大道、城西干道及建宁路后,又将对鼓楼老城的交通造成多大的冲击?

所以今天,站在最后的惠民大道高架桥下,我们还想抬头再看一眼它,我们都是路人甲。

相信,那座静静地趴在狮子山上的阅江楼,永远都不会忘记:曾经谦逊地蜷缩在她脚下的那条蜿蜒且低矮的、小小的高架桥。

这,或许就是时代更迭的无奈,与宿命吧。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