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街巷脸盲症

南京焦点发布 2019-08-01 15:41:0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前不久,南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整治不规范地名”运动,有网友感叹:不管是什么中国府,应天府,还是南京院子,即便是背景再牛逼的豪宅,这下门头又要换一批了。 让人不禁想到,江北过去有些小区在装修期间,只要涉及黄沙、防盗窗、封闭阳台引进等统统必须是“指定品牌”。说得直白点,这些小细节,其实都是物业的大生意。

前不久,南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整治不规范地名”运动,有网友感叹:不管是什么中国府,应天府,还是南京院子,即便是背景再牛逼的豪宅,这下门头又要换一批了。

让人不禁想到,江北过去有些小区在装修期间,只要涉及黄沙、防盗窗、封闭阳台引进等统统必须是“指定品牌”。说得直白点,这些小细节,其实都是物业的大生意。

结果,曾经不堪被“宰”的业主们还闹过维权。严格说,其实也是最近打黑的一个领域。

不过,今天笔者想从那些千万级豪宅的小区门头说开去,专门跟大家聊聊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在商业临街展示面上存在的一个“通病”:统一门头店招。

请各位不要忽视这块领域,大到对城市的面貌,小到个人的生意,包括消费活力的影响。其实都与其息息相关。

比如走在南京街头,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座城市的街道色调单一呆板。究其原因,是近年由城管等部门强制统一全城大街小巷的商铺门头和店招。虽然看起来统一了主题风格,可也极易让人患上“脸盲症”,甚至“失去了逛街的欲望”。

试想,当一座城市里的一条条街道都长得差不多的脸孔,它们的个性与灵魂又体现在哪里?难怪,身边有人愤愤的说:“南京的街道都被统一店招毁了,已经没了以往的烟火气。”还有人坏坏地调侃:“走在街头,发现很多女孩子都是一副差不多的网红脸。每天上下班路上,就好像自己得了脸盲症。感觉跟南京统一后的店招没什么两样。”

细细一想,还真是。看着全国各地如今几乎一模一样的城市,一模一样的街道,一模一样的妹子,我不禁轻轻地想问一声:今天,你脸盲了没?

(一)

回想去年夏天,一档偶像真人秀节目《创造101》横空出世。不过,也有很多观众吐槽:说主办方召集了101位小姐姐,大部分都长着差不多的面孔,化着差不多的妆容,跳着差不多的舞蹈。让人感觉脸盲症严重,谁对谁根本是傻傻分不清楚。

本着趁热打铁的逻辑,今年原班制作人马又打造了《创造营2019》,依旧喊来101个一眼看上去都差不多的小哥哥又唱又跳。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新节目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火。

“在差不多的街头,摆着差不多的pose。跟差不多的潮流,喊着差不多的Yo。”

或许是太深有体会,华语乐坛小天后邓紫棋在今年夏天改编创作了一首《差不多姑娘》,让隔壁桀骜不驯的流量担当吴亦凡都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太写实了!”

让人不禁想到,就像南京街头无数“差不多”的商铺店招,都只考虑到了“整齐”这一要素,却根本不考虑业态与商家的差异化特色,做法未免有点简单粗暴了。

下面,就让我们行走在夏日炎炎的南京街头巷尾,零距离接触那些“差不多的街道”。

以老城中心区—新街口商圈周边街道为例,这里随处可见的是步调一致的配色、毫无特点的设计,让人觉得脸盲症又回来了。其实,有的店家也有苦难言:如此粗暴的“统一”,我家的店从此淹没在千店一面中。“最基本的辨识度都没有了。”

一家小吃店主抱怨:“统一改造弄得大家都没个性了。这里有好几家手抓饼和卖包子的,经常有顾客跑错了屋子。”

还有的商户,直接悄悄关门搬走。“自从换了门头后,感觉生意更难做了。平时都没几个人来。”隔壁一家模型手办店的老板抱怨说。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那一个个千篇一律的店招,确实极大地影响了很多人的消费欲望。也有人认为,这样简单的“一统江湖”改造,实际上抹杀了个性,使品牌商户淹没在林立的商铺中,削弱了其标志作用。

“因为所有的店面都一模一样,真的太无趣了。我平常去街上,不管是吃饭或者就是随便逛逛,进的都是一些从外面看就会有一两个点或者几个点吸引到我的。尤其一些饰品店装修风格如果很有趣或者很有特点的话,就算东西一般,下次逛到了也会再进去。”家住红庙某小区的马小姐如是说。

比如,二手房中介与炸鸡小吃店,两种不一样的业态却用了同样的店招,甚至连隔壁的成人用品店也是如此。消费者走在街道上,一眼望去全是一模一样的招牌,不仅要睁大眼睛仔细分辨,也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而在费用上,“一般情况下,整改店招所用的背景板及架子都由城管办等单位承担(相当于补贴),但商户需要负责自家店招字体的平面制作和安装。”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小商户,双方都为此花费了不菲的成本,但最后大多又不能凸显千店千面的个性。甚至有店主不无担心地抱怨称:“如果隔两三年又来一次整治店招运动,我们是不是又要集体换门头了?”

不过,面对海量的营业商户存量,那些广告标牌制作公司还是有赚头的。只是拿什么拯救你,南京那些被强制审美的店招?

(二)

有人说,南京现在不仅有千店一面的街巷小商铺,还有很多长得都差不多的大商场。

关键是,近几年来南京新建的商业综合体呈现井喷之势。每年动辄十多家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宣布开业。但如果你细细观察,会发现不少新建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的人气普遍冷清,楼层业态的分布不接地气,且大多建造成本高昂,却没有什么特色。

换言之,南京不少商场也患上了严重的“脸盲症”。

此前就有资深商管人士指出:在近年电商网购、各种KOL红人带货大潮的冲击下,南京的大型实体商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重点打造让人“停下脚步”的场景化和“沉浸其中”的体验感,同时积极引入网购无法替代的各种新业态。这样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凸显差异化。

君不见,抖音“最强带货王”李佳琪小哥哥的一句“Oh my god!”,让无数热衷网购的女性消费者一夜之间统统吃土。但也让很多大商场的化妆品柜台开始门可罗雀。

因为,很多消费者都习惯剁手抢货的快感,以及网购送货上门的懒人体验。而在时刻发生变革,强调唯快不破的新商业环境下,那些业态同质化严重,内部设计也高度雷同的购物中心们真的没什么特别吸引力,更没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慢慢逛了。

“自从孩子上辅导班,我真的很久没有逛商场了。”家住鼓楼区的徐女士说:“每个周末不是陪娃看书,就是送娃去补习班的路上。偶尔闲暇下来,一刻也不想动。最多躺在床上刷刷淘宝天猫,看看有什么喜欢的衣服款式。如果价格合适就直接买了。”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那么多新开的大商场,真正人气火爆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很多开业才两三年的购物中心,有的已经挣扎在生死边缘。

比如,夫子庙商圈的那座开业不到3年的茂业天地。自从曝出“多个品牌商家撤场”的消息后,至今都感觉一蹶不振的样子。虽然商场已经在着手调整楼层业态,但人气短期内似乎还是上不来。

甚至,就连火爆一时的头部主力店——著名快时尚品牌Forever21在疯狂打折清仓后,前不久也悄悄撤出了。

茂业某品牌男装的女店员告诉我,刚开业时还能做到十几万营业额一个月,现在只有2万多。店铺也从四楼搬到二楼,“楼上几乎全部给了教育培训和健身等业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男装店之所以没有选择撤场,是因为“原来的月租金1.6万,现在租金直降至每月大概6K左右。”所以,老板决定再做一段时间的生意,看看人气能否回归。

再比如,位于河西CBD龙头位置的中央商场,因为聚集了大量培训教育机构(足足占据了三个楼层),被河西不少业主调侃为“大型培训楼”。每个周末,除了家长带着孩子来上辅导班,以及部分家庭型为主的餐饮客流,整座商场的人气几乎可以用“惨淡”形容。

由于拿地时间较早,该商场内部设计中规中矩,动线优势也并不突出。可如果你在一楼转一圈,会发现进入商场购物的消费者屈指可数(大多数客流是奔着楼上餐饮和培训去的)。放眼很多零售的服装店铺,甚至一个人影都看不到。

甚至,就连阿迪达斯和耐克这样的硬核快时尚运动品牌,店铺内经常也是空无一人。

还有的楼层部分专柜已经悄悄撤离,留下了大片的空置面积。

当你上到四楼,会发现这里是教育培训机构的“集中营”。各类机构可谓是五花八门,涉及英语、绘画、书法、体育培训等。但站在中庭往下看,你会看到每个楼层的扶梯,在大多数时间段内都是“无人区”。

事实上,近年南京商业地产市场在大规模开业的购物中心存量压力下,行业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部分商业综合体出现客流下降,业态降级,销售额减少的困局并非一日之寒。

更关键的是,它们当中的大多数长得一模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与众不同。

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商业大鳄极度钟情于单一化的“无限复制”模式。比如让人有点产生审美疲劳的,几乎长着差不多面孔的苏宁易购广场和苏宁小店。

据悉,2019年苏宁易购广场的发展战略奉行租、建、购、并、联开发策略,加上新“吃下”的37家万达百货门店即将升级更名为苏宁易购广场。截至2019年6月30日,苏宁在全国扩张运营的苏宁易购广场已经达到54家。

但,即便是大鳄苏宁,迄今在疯狂新开1626家苏宁小店后,也同步调整关闭了435家苏宁小店。这为国内近年一度站在风口上的便利店盲目扩张敲响了警钟。另据相关消息,如果扣除苏宁小店上半年经营亏损,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有区区8亿元。

做商业,分秒必争抢滩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有时候跑的太快,也不行啊。

(三)

差不多的店招,差不多的街巷,差不多的门头,差不多的商场。“初看貌似很美、看久了却再无吸引力”。其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是类似的强制审美和运营逻辑。

回头再看台湾、香港和东京的街道,每一家店的店招都可以肆意张扬地“探出头”来,形成了特立独行的城市生活标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那令人着迷的“市井烟火气”。

比如,香港著名的旅游商业圣地—铜锣湾的日与夜(见下图)。那一间间商铺与大型商厦的店招,令人眼花缭乱,仿佛让你一秒置身于世界的十字路口。如此丰富的临街昭示面与大都会优质繁华的面貌,怎能不唤起人们更多消费的欲望?

就算整个商业街区的建筑再拥挤,崇光百货的Sogo标识也能让你在人群中远远的一眼望见

再比如,哪怕是大隐于中环CBD旁边的,那家小小的九记牛腩店。不仅是其招牌清汤牛腩的口味出众,更重要的是,它的店招可以张扬自在的探出头来,成为歌赋街上较具辨识度的“流量C位”。

店家正门上方的金字大幅店招,更是在无形中为其“港岛排名前列牛腩”的江湖地位加分。无数慕名而来的食客,从中午12点半开店后一直排到晚上10点半关门。就连张国荣、谭咏麟、关之琳等演艺名人曾经也来捧过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份,上海就被曝出一整条街的商铺店招因为统一换成黑底白字的“墓地风格”,被不少网友吐槽“充满清明氛围”。上海静安区总工会随即回应称,将诚恳接受意见,责成及时整改(见下图)。

对此,有学者曾经表示,现在大都市与小县城的店招统统一个样,失去了个性与灵魂。更有人认为,“中国城市的街道都被统一店招毁得差不多了”。

统一店招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堪”?恐怕也未必。在现实中,也有的统一店招设计巧妙、制作精美,统一中不无个性、规范中不乏灵动,受到市民肯定。

毕竟在过去,国内很多城市街道的店招设计确实简陋、制作粗糙、风格怪异,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尽快规范店招管理,提升城市品质确有必要。

但,原本着力于美化城市、造福百姓的民生实事,却遭遇如此之多的吐槽。这也在提醒我们,城市面貌的管理还需要有“绣花”的耐心与细心。

同样,走在南京大多数的商场里面,很多人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受:为什么它们的过道与扶梯布局如此相似?为什么都有差不多的圆形或方形开口的中庭?为什么每个楼层的零售与餐饮品牌如此重叠?为什么在招商上你家有的,我家也必须要有?

从小店的门头,到大型的商场。集体“脸盲症”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城市管理者、决策者和商业地产操盘手们对现代都市的理解,对商业内在价值的洞悉。只有在刚性治理下为城市的有机生长留下充足的弹性空间,敢于在传承地段肌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商业表达,才能为城市的品质提升加分。

但愿,以后咱们南京老百姓的逛街生活,应该不是这样:

抽着差不多的的烟 又过了差不多的一天

逛着差不多的街 吃着差不多的火锅店

看着差不多的商业倒下 又是差不多的一年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